絕大多數引人注目的發現多是屬於醫學性質的,也就是長久以來影響著人類的先天基因性缺陷或疾病,科學家透過這些案例得以窺探大腦生理所形成之結構與功能。行為基因學的新証據顯示—舉凡衝動、性向、態度、敏感度、能力的程度—是我們與生俱來的。
例如:1986年明尼蘇達大學發表分離雙生子彼此性格特質相關性研究報告,呈現遺傳性相關係數高達0.6(包括:服從權威的程度,社會潛能和對領導力的渴求及對注意力的需求。)1990年刊登於<科學>雜誌則顯示:分離同卵雙生子(MZA)指紋紋路數量TRC相關係數為0.96,一同成長同卵雙生子(MZT)智力相關係數為0.86,分離同卵雙生子為0.72,而一同成長異卵雙生子(DZT)為0.52。路易維爾大學為雙生子研究發表結果,依照貝勒指標(Bayley Index)顯示:智力發展相關性同卵雙生子0.68,異卵雙生子為0.63,非孿生手足僅0.31;氣質評量方面則外向性同卵雙生子為0.43,異卵雙生子為0.07;作業性向(對任務專注力)同卵雙生子為0.49,異卵雙生子為0.23。
「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有可能有基因涉入」這個想法,就已經是我們這個物種對自我觀點之劃時代改變,也是我們對於親子關係、教育、心理治療和其他人類針對自我探索的一個重要改變,而且當我們越了解這些內在的先天條件,便越能有效地面對自己和他人,以及種種心理與社會的問題。 行為基因學研究須要透過龐大的觀察、實驗與統計才能完成,而DNA研究非得擁有強大的科學背景與資源不可,所以對於有心探索行為遺傳領域之大眾,必得另闢途徑。 皮紋為每個人相當獨特的象徵,有強烈的基因主導因素,若能從皮紋研究解析出相關個體之智力、行為、氣質和人格特質的相關性,將是令人期待又興奮的事情,對於充滿高度競爭、不確定的未來,其貢獻將令人刮目相看。
|